2008-09-16

幾種台語相關字詞典參考

順序按出版年代。點圖可連結大圖,為方便比較就任意選了「豆」字,並將各字典都翻到該字處。這些字詞典所使用的拼音方法(音標系統)主要可歸納為四大類:切音法、羅馬字拼音、注音符號與日本假名。


◎甘為霖(1913)《廈門音新字典》,臺灣台南:人光出版,教會公報社發行,1997。(簡稱甘典)


以漢字、教會羅馬字(即白話字)為目,以教羅釋義。(可參考台語信望愛的教學)


*註:2009年台灣教會公報社重新修訂後出版,書名改為《甘為霖台語字典》



◎小川尚義《台日大辭典》,臺灣台北:臺灣總督府,1930。 (簡稱台日典)


以日本假名拼音,下列漢字及詞目,並以日語釋義,間偶有插圖。


◎沈富進《彙音寶鑑》,臺灣嘉義:文藝學社,1954。


此書標音的方法乃以十五音為聲,四十五字母為韻,中間輔以八聲(平上去入又辨陰陽共八聲)呼法來作切音。八聲口訣為(台語)「君、滾、棍、骨、群、滾、郡、滑」,取其調(類似的拼音方法早已見於1800年黃謙所編著的《彙音妙悟》,見註一)。
以兩字來切音的概念則可上溯自古韻書(註二),此書的用法僅稍微變化。


此書拼音的寫法為用來作為韻的字母寫在上,中間為調,下方為十五音。也因此在切音的時候是倒過來唸,取下字的聲部和上字的韻部然後加上中間的調號。例「交二求」切音唸作「求交→九」。


可依切音索引,或依編排從韻(四十五字母音)再分聲調,然後再辨十五音便可找到所要的字。各十五音下有教羅拼音,接著是該音的諸漢字同音字,並以漢文釋義。



◎吳守禮《綜合臺灣、閩南語基本字典初稿(上)(下)》,臺灣台北:文史哲出版社,1986。(簡稱吳典)


台語注音符號音標(教學)系統(吳氏改編自1946由國語推行委員會公佈的朱兆祥之臺灣方音符號)索引,注音下方有IPA國際音標對照。


台語注音符號之下條列各漢字(正字或擬字等),並有詞目以及漢文注釋。



◎廈門大學《普通話閩南語詞典》(簡稱普閩典),中國福州:福建人民出版社,1993。(臺灣版:台笠出版社)


以中國閩南方言拼音方案為閩南語注音。


漢字及其詞條後分別都有普通話對照閩南語兩種拼音,集韻反切,以及相應的閩南語詞彙。



◎吳守禮《國臺對照活用辭典(上)(下)》,臺灣台北:遠流,2000。


漢字後有國語注音及集韻反切,並有台語注音符號的台語音對照,國語詞條後舉以台語對應的語彙,並有漢文(國語或台語,若為台語則標有台語注音符號)釋義。


◎邱文錫、陳憲國《新編華台語對照典》,臺灣台北:樟樹出版社,2002。


華台語漢文詞彙對照,標註台語注音符號以及TLPA兩種音標系統(TLPA與教羅的差異可參考臺灣語文學會)。



詳細的各種台語音標系統的對照請參考台語天地裡的〈台語七種拼音法對照表〉。(包括2006教育部公佈整合羅馬拼音的臺灣閩南語羅馬字拼音方案



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

※(一)參考:
洪惟仁《彙音妙悟與古代泉州音》,臺灣台北: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,1996。


書後附錄有《增補彙音妙悟》(1894)。



十五音、五十字母與八聲。


編排的方式為先分五十字母,然後每頁縱軸為十五音、橫軸為八聲(由右至左依序為上平、上上、上去、上入、下平、下上、下去、下入)。



※(二)古韻書例:
《十韻彙編》(匯集《廣韻》等十種唐宋切韻系韻書及殘本等。)


古韻書以平、上、去、入四聲之下再分韻目。


其中以二字來拼音的方法稱為「反切」,此二字被稱呼為反切上字及反切下字,反切的方法為取上字之聲以及下字之韻(含其調)來拼音。
在韻書中某字的反切寫做「╳╳反」或「╳╳切」。例如「豆」這個字在《切韻》時的反切為「徒候反」,在《廣韻》時則為「田候切」。以台語來反切時分別唸作「徒」「候」→「豆」(徒弟的「徒」,取其聲「ㄉ」。等候的「候」,取其韻「ㄠ├」。)以及「田」「候」→「豆」。切出來是一樣的音。



《集韻》




2 則留言:

  1. where are that 國台雙語辭典(楊青矗) ?
    because he work very hard, and made many creative han-kata words, it's good for writing if wanna use ancient style, but if wanna use easy way, use ABCD spelling maybe better!

    回覆刪除
  2. Hello iean888,
    對不起並不是要故意漏掉楊青矗先生的字典,我知道許多研究台語的前輩們都非常的辛苦,因為在吳守禮教授在世時我也曾去過吳老師那邊好幾次,所以能瞭解前輩們的犧牲奉獻。因為字典實在很多,小弟是因為只有就手邊有的東西做介紹,所以有些遺珠之憾很抱歉,他日會拜讀研究楊前輩的大作,謝謝指教。

    回覆刪除

Welcome, please feel free to leave your messages 歡迎留言與指正